
筆者在1月31日在本網刊出的文章《香港特區應該精簡架構》,指出特區政府要開源節流來滅赤,除了考慮公務員尤其是高級公僕減薪,更要檢視現有編制,淘汰不合時宜的崗位,文章拋磚引玉,引來熱議。也有政客作出其他建議,包括政府部門宜善用翻譯軟件以削減翻譯人員編制,的確,既然政府的招聘對象、最後入職助理和主任級別的公務員均持有大學學歷,並已通過公務員包括測試中英文語文能力的綜合招聘考試,理論上他們應該已掌握流利的中文和英文,除了駐外辦事處、司法機構翻譯員和口譯員外,聘用翻譯人員似乎是浪費不必要的資源。這也令筆者聯想到最近一篇刑事案件的新聞,司法機構要為操韓語的女受害人進行翻譯,卻是透過兩重翻譯,先把韓語譯成中文,再由中文釋成英文,而不是直接把韓語譯做英語,根本是多此一舉。筆者並不認為香港找不到同時通曉英語和韓語的翻譯員。

另有政客也建議,政府應撤銷高級公務員的專用車輛和專用司機,而是改乘的士;筆者認為,每個部門可保留若干架公務車,但卻不是指定某名官員專屬專用某車,而是共用「部門車輛」和司機,而且是需要時才用,需要列明用途,更可以減少公器私用,或變相「私用化」政府財產和司機服務。他們要知道,為官者不是要「擺官威」,而是誠心為人民服務。

此外,現時,香港特區政府公務員編制和醫管局等個別公營機構原來有「加班津貼」,而個別職系連「待命」也算是有津貼的工作,就連上司放假,下屬輪流「署任」高一級的崗位,也有額外薪津,雖說「署任」是背負了額外的責任或工作量,但也是升職前爭取表現的好機會,而公務員好像只安於本份「做份內事」,各自為政,而不是把整個政務流程辦妥,公務員應該摒棄只「做份內事」的陋習。
公務員職場的另一個奇怪現象,香港特區政府在重金禮聘政務主任和行政主任前,在英國、加拿大設「海外試場」,每年因而衍生不少額外的公帑資源。既然政務主任和行政主任職系那麼搶手,理應只把試場設在香港和距離較近的內地城市便已足夠,更何況,來自北美或歐洲的考生對香港情況未必熟悉,這批考生未必與香港有直接關係,若果他們對投考崗位有熱誠,何不直接飛到香港試場應考或待畢業回港才應考呢?筆者建議,香港特區政府應檢視招募政務主任和行政主任「海外試場」存在的需要。
即使最近在啟德體育館的演習,政府又公開表示要多謝公務員,卻原來參與演習的公務員是有車馬費的,換言之,這並不算是義務,而是有報酬的,如果真心服務,何不以上班或公餘時間參與演習,而不額外取酬呢?

過去,香港特區政府在各大選舉的票站主任和人員、統計處人口普查員、政府招聘考試監考員等也大量招募公務員參與,卻原來另有豐厚酬金,如果公務員真的有為人民服務的意願,像義工隊協助「份外事」,同樣是貢獻社會、服務市民的機會,何必斤斤計較呢?
文:朱家健
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會員、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副秘書長、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